行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食品安全热点解读——赤潮下的贝类毒素

来源:中鼎检测 日期:2017-06-16 点击:7853次


近年来,赤潮频繁出现,海洋环境农兽药、抗生素污染也不断加剧,食用贝类引起消费者中毒的事件也随之增加。1976年在日本首次发生了腹泻型贝类毒素中毒事件,1981年在西班牙有5000人中麻痹性贝毒,1993年菲律宾有300人中麻痹性贝毒,浙江省及广东省均发生过因食用染毒贝类而引起的多人中毒或死亡事件。
近日,又因泉州石狮、漳州龙海、漳浦等地发生疑似食用贻贝中毒事件,使贝类毒素再次出现在大家视野中。首先,小C带你了解下该起事件的来源:
      受海洋赤潮影响,6月8日下午,福建漳州市漳浦县多名村民疑似食用青蛤后,出现中毒症状,截至9日凌晨0时,有36名村民被紧急送医救治,其中1人病情严重。
经调查,该事件“元凶”锁定为“链状裸甲藻”,链状裸甲藻属广温广盐种,生长温度范围为4℃—30℃,生长盐度范围为15.0‰—35.5‰。该种可生产麻痹性贝毒,被贝类生物滤食后,可在贝类体内积累毒素,从而引起食用者中毒反应。
      贝类毒素也称为藻毒素,目前已发现的贝类毒素有几十种,根据人们中毒的症状及毒素传递媒介的类型,可归纳为四大类: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失忆性贝类毒素(ASP)。

一、麻痹性贝类毒素(PSP)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约占藻毒素引起中毒事件的87%,中毒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
贝类摄入此毒素对本身无害,因毒素在贝类体内呈结合状态。该毒素遇热稳定,易被胃肠道吸收,且难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所以人一旦食用,很快释放并呈现毒性作用,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PSP对人体的中毒剂量为600~5000MU,致死量为3000~30000MU。
二、腹泻性贝类毒素(DSP)
      腹泻性贝类毒素(DSP)是海洋中藻类或微生物产生的一类脂溶性次生代谢产物,被贝类滤食后积累于体内,性质非常稳定,人类误食会产生以腹泻为主的中毒症状。
根据毒素的结构,DSP可以分成3类:聚醚类毒素包括大田软海绵酸(OA)和鳍藻毒素(DTX),聚醚内酯毒素-蛤毒素(PTX),融合聚醚毒素虾夷扇贝毒素(YTX)。
三、神经性贝类毒素(NSP)
      神经性贝类毒素(NSP)是一类无味,耐热耐酸的脂溶性环状聚醚毒素。能够与Na+通道的位点5牢固结合,激活离子通道,增强钠离子向细胞内流动,引起人产生以神经麻痹为主的中毒症状,毒性较低,未见有死亡报道。
四、失忆性贝类毒素(ASP)
      失忆性贝类毒素(ASP)是由某些拟菱形藻属和菱形藻属的海洋硅藻产生的。。 ASP 能够导致头晕眼花,短时期内失去记忆力,但在人体内的降解速度也快。
全球许多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都对贝类水产品进行了严格管理和控制,并制定了相应贝类水产品及其制品的贝类毒素限量标准。我国也同样制定了贝类水产品中贝类毒素的限量,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2733-2015)规定麻痹性贝类毒素(PSP)≤4MU/g,腹泻性贝类毒素(DSP)≤4MU/g;《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5073-2006)规定麻痹性贝类毒素(PSP)≤400MU/100g,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要求为不得检出。

如何预防贝类毒素中毒?
目前贝类毒素中毒尚无特效解毒方法,因此预防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的发生尤为重要。
1)每年赤潮发生时,渔政部门都会发出预警,发生赤潮海域的海产品禁止上市销售,等赤潮过后,抽检合格才会允许上市销售。
2)市民在赤潮预警期间,不要在市场上购买非正规渠道销售的贝类水产品,防治中毒事件的发生。发现有售卖行为的商贩,应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报告。
3)消费者一旦食用贝类等海产品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腹部绞痛、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后,必须立即赶往医院接受救治。
4)为了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建议在食用贝类海鲜时去除内脏食用。煮、蒸、炸的烹饪方法未必能消除毒素,所以发生赤潮期间请谨慎食用贝类海鲜。

【参考资料】

[1] 马荣桧,高彦,万进等.贝类毒素及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4(22):104-108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解读生物毒素系列(四)——关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科学解读

[3]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贝类毒素科普知识

我们的服务消费品检测食品、化妆品检测环境监测培训及技术咨询
关于我们中鼎简介发展历程资质能力
资源中心报告查询召回预警乐享生活下载专区
新闻中心行业动态企业新闻活动信息
反馈和投诉热线